國內游:6626777 出境游:6626888 機票:6150888
川西游記(遲慶寶)
[2012/8/6 11:15:03]
雖然多次去四川,但這次到川西地區風景又有所不同。
第一天從成都出發成雅高速,沿秀美青衣江直至巍巍二郎山,經國道318線過天全縣(中國花崗石之鄉),穿越有天塹之稱的二郎之稱的二郎山隧道,歷經陰陽兩重天后到達大渡河谷,至磨西鎮入住酒店。
有天塹之稱的二郎山隧道,位于天全縣城西50公里,是目前中國海拔最高,埋深第一的隧道。全長8660米,主隧道長4172米,隧道凈寬9米,高5米,海拔高度2182米。更是川藏公路,感到驚險。據導游介紹,當初修筑川藏公路時,2000公里的路就有4000名解放軍官兵犧牲在這條路上。盡管盤上盤下山路窄、彎多,不斷提高海拔最高度,但自駕游、騎自行車、徒步去拉薩的,接連不斷。與騎自行車去拉薩的人了解到,他們這次旅行要用22天的時間。
磨西鎮位于甘孜州瀘定縣南部,地處貢嘎山風景區東坡,“磨西”為羌語,意為“寶地”。 年平均氣溫在13攝氏度左右。關于磨西鎮名的來歷,一個小故事倒很有意思:“磨西”一詞本是藏語,意思是“不懂”之意。據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隊漢商從此經過,不知何處,正好見一靜坐的喇嘛,便請教此地地名,喇嘛本不懂漢語,于是用藏話回答了一聲“磨西”(意曰“不懂”),而幾個漢商也不知其意,即把“磨西”當成了地名,從此叫的人多了,磨西便也由此得名。磨西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:它是茶馬古道的重鎮。磨西鎮內保留有較完整的老鎮古街區,為清末初民居古建筑群,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老路上,仿佛回到了從前。磨西的天主教是一座法國傳教士修建的哥特式教堂,它所傳出的禮拜禱告鐘聲已回響了一個世紀。中西文化的交融給古鎮增添了另外一番情趣。1935年,兩萬名紅軍來到此地。毛澤東、朱德、周恩來等人曾在磨西鎮的天主教堂住過,并在此開了長征路上著名的磨西會議,因糧草補給不足決定不去康定,并決定部隊過瀘定橋,F有毛澤東舊居和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跡,保存完好。晚上在藏式演藝中心觀賞康巴民族歌舞晚會,從舞蹈和歌聲中了解整個康巴文化。
第二天換乘觀光車進入海螺溝景區。經一號營地、二號營地,沿途欣賞冰谷風光及原始森林,領略海螺溝自然的神韻。觀光車行到三號營地干河壩索道站(海拔2980米)后,乘索道鳥瞰冰川,與森林的完美結合全景,到達海拔3400米的四號營地。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,可觀看到壯麗的大冰瀑布和“蜀山之王”貢嘎山峰(海拔7556米),還可觀賞到一、二、三號冰川。游覽完四號營地可步行游山漫步原始森林后至冰川景觀臺,觀冰川裂縫、冰石蘑菇等冰川奇觀。游覽結束后下至三號營地索道站,乘觀光車前往著名的海螺溝二號營地溫泉午餐,后享受天然溫泉,感受整個川西北最好的溫泉,洗去一路風塵。
貢嘎山主峰脊線以東為陡峻的高山峽谷,地勢起伏明顯,大渡河咆哮奔流,谷窄水深,崖陡壁立。海螺溝景區就位于峽谷之間。這里地形復雜,氣候類型特殊,山下長春無夏,郁郁蔥蔥,氣候宜人。山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終年積雪,年平均氣溫在零下9攝氏度左右。海螺溝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于世,特別是舉世無雙的大冰瀑布,高達1000多米,寬約1100米,比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大出十余倍,瑰麗非凡,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高大冰瀑布。溝內蘊藏有大流量沸熱溫冷礦泉,大面積原始森林和高的冰蝕山峰,大量的珍稀動桿物資源,金山、銀山交相輝映,蔚為壯觀。海螺溝溫泉最高的泉眼處水溫達90℃,然后一個個池降下來,最適宜人浸泡的一片池水從45℃到35℃不等。
第三天從莫西出發經中國歷史名城一滬定,瀏覽瀘定鐵索橋,(它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,是大渡河上第一座穩因的大鐵索橋,
第四天沿折多河順流而下前往碧峰峽,參觀碧峰峽生態家園。碧峰峽風景區由兩條峽谷構成,左峽谷長7公里,右峽谷長6公里,呈V字型,是一個封閉式的可循環游覽景區。峽寬30至70米,海拔700到1971米,峽辟高100至200米,青峰對峙,景色秀雅,是休閑度假,避暑納涼的絕佳之地。千層巖瀑布高約100米,寬10米,瀑水懸空飛瀉落入崖壁半腰臺地茂林之中,再由山腰緩流,沿千層巖而下,無數銀絲形成一幅巨大的銀簾,如仙姬秀發,飄飄灑灑,常年從層層堆積的陡崖垂瀉,形成兩梯級臺式瀑布。鴛鴦瀑布高30余米,飛瀉直下的溪水受高巖阻擋后,將其一分為二,形成左右兩道大小不一,氣勢各異的鴛鴦瀑布。青龍潭瀑布高約40米,寬6米,瀑布入峽谷從林中飛流而下,穿數層怪廠注入谷底,勢如青龍下山。谷底有一深潭,面積100多平方米。
餐后乘車前往離雅安縣城27公里的“四川十大古鎮”之一的上里鎮,它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,也是近代紅軍長征過境之地。我們自由漫步于古鎮,時而坐下喝喝毛尖茶,說說龍門陣,真正體驗川人的休閑生活。
四天里,我們品嘗了當地具有民風民俗的藏式晚餐、特色農家菜——九大碗、成都小吃及四川特色火鍋,感受到了四川的飲食文化。這次的川西之旅,再次體會到四川這個旅游大省的民俗民情,小景點做好大文章,在旅游經濟開發、環境保護、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不斷地進步和發展。